陕西气象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访问量:3063

研究论文·技术报告

  • 东北冷涡背景下辽宁两次强雨雪过程对比分析

    李晓婷;高松影;刘利民;王丽;姜新;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辽宁省2021年11月6—9日(过程一)、2023年11月5—6日(过程二)两次东北冷涡背景下强雨雪天气过程的环流演变、环境特征及雨雪相态成因。结果表明:(1)两次雨雪天气过程均发生在东北冷涡配合气旋东移北上的环流背景下。过程一冷涡迅速发展缓慢移动,低空环流路径偏北,高低空急流在辽宁省中部叠置;过程二冷涡强度较弱、移动快,低空环流路径偏东,高低空急流在辽宁省中部和北部叠置。两次过程叠置时间和位置与强降水时段和降水量大值区对应。(2)随水汽、动力条件增强两次过程均出现强降水,过程一垂直风切变更强且降水持续时间更长,过程二700 hPa以下比湿更大,降水效率更高。(3)两次天气过程均存在雨雪转换,降水相态差异明显。过程一降水前辽宁省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冷空气强,暖湿气流在冷垫上爬升,逆温层维持9 h,降水相态复杂,出现冻雨或冰粒;过程二降水前辽宁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雨雪转换时冷暖层厚度相近,且冷暖层温度差较小,先雨后雪,降水相态简单。

    2025年05期 No.36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4K]
  • 晴空区FY-4A AGRI资料同化对陕西一次强降水过程预报效果影响

    惠英;马永永;娄盼星;孙璐;董妍;姚景婷;

    静止卫星具有可连续高频率观测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数值天气预报中,以获得更精细、更真实的数值模式初始条件。基于WRF框架的陕西省区域数值模式系统,针对2022年7月陕西一次强降水过程,利用三维变分直接同化方法,协同常规观测资料,同化风云四号A星所探测的两个水汽通道辐射率资料。通过设计三组对比试验:(1)不同化任何资料的控制试验(CTRL);(2)仅同化常规观测资料的试验(CONV);(3)同化常规观测与AGRI水汽通道的试验(AGRI),系统评估了晴空区FY-4A卫星两个水汽通道辐射资料同化对降水预报的改进效果。结果表明,经过一系列的质量控制和偏差订正,通道9(10)同化前观测亮温和背景场亮温差值(observation minus background,简称OMB)的平均值由0.76(0.78)K减小到0.04(-0.02)K,同化后观测亮温和分析场亮温差值(observation minus analysis,简称OMA)的平均值进一步缩小为0.01(0.01)K;通道9(10)同化前观测亮温和背景场场亮温差OMB标准差为0.83(0.84)K,同化后观测亮温和分析场亮温差OMA的标准差为0.43(0.49)K,说明同化AGRI水汽通道辐射资料改善了模式的初始场。通过协同同化FY-4A AGRI水汽通道辐射率资料与常规观测资料,显著改善了降水预报性能,常规观测资料通过调整风场优化了天气系统配置,使降水落区与实况更加接近,AGRI水汽通道资料同化修正了中高层比湿场,使强降水中心的强度预报误差降低20%。

    2025年05期 No.361 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8K]
  • 多源融合格点降水产品在四川复杂地形区域的检验评估

    范江琳;龙柯吉;曹萍萍;彭爽;吴薇;

    利用地面观测降水数据,选取2020—2022年9次灾害事件(暴雨、洪涝、山体崩塌、泥石流)降雨过程,在四川复杂地形区域内对多源融合格点降水产品ART_1KM展开非独立和独立检验。结果表明:(1)各区域ART_1KM产品降水落区与站点实况基本一致。所有量级24 h降水TS评分均较高,非独立检验高于93%。偏差在-0.1~0.1 mm内的非独立站点大于90%,偏差绝对值小于5.0 mm的独立站点可达92.3%。(2)1 h降水与站点实况相关性高于0.8,非独立检验接近1,偏差接近0 mm,最大小时雨强偏差绝对值5.0 mm内的独立站点最高为95.6%,非独立站点为100%。(3)ART_1KM产品的降水起止时间、强度、极值大小、峰值雨强及其出现时间与站点实况较一致,独立站点匹配度略差。(4)ART_1KM产品在非独立站点的数据质量优于独立站点,盆地西部和川西高原略优于攀西地区。

    2025年05期 No.361 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 基于多源资料的山东省总云量时空变化特征

    张德杰;王雯慧;李春涵;狄文丽;韩慧敏;

    利用1987—2016年CRA40、ERA5、JRA55与CFSR四种再分析资料与ISCCP总云量数据,分析了山东省各产品总云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讨论了不同再分析产品总云量与ISCCP及地面观测数据的偏差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沿海和西南部是总云量高值区域,卫星反演总云量整体高于再分析产品。总云量最高值均出现在6—8月份,冬春季节再分析产品总云量更接近于地面观测,而夏季ISCCP产品与地面观测总云量一致性更高。总云量与降水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而温度升高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云的生成。1987—1996年山东省年平均总云量下降超4%,2007年后总云量变化逐渐趋于平缓。山东省北部的总云量偏差较大,鲁中及鲁南地区的再分析资料与ISCCP云量偏差相较于其他地区偏小,ERA5总云量整体更接近于地面观测。

    2025年05期 No.361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 西安市气象-水文雨量信息融合试验分析

    杨荃;杨晓春;王一格;魏俊涛;

    基于2023年5—10月西安市水文站降水观测数据和中国气象局多源降水同化系统(CMPAS)降水产品,应用最优插值方法开展逐小时降水数据融合试验,生成融合水文站降水数据后的网格数据产品,并对其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水文站点与邻近气象站点的降水观测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数据可靠性满足融合及独立检验需求。融合水文站降水数据显著提升了网格降水产品的精度:融合后产品的偏差统计指标明显降低,均方根误差和平均偏差均值分别降低了87%和70%,这两个指标的样本分布也更为合理,集中分布于0附近;该产品在西安区域的精度均得到显著改善,尤其在秦岭山区和骊山山区有效抑制了原有产品的偏差峰值;同时,融合产品在单站点尺度上能更准确地捕捉强降水过程的降水量峰值。

    2025年05期 No.361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 2024年1月喀纳斯景区雪崩事件气象成因分析

    胥执强;赵正波;李博渊;荆海亮;

    利用喀纳斯景区(简称景区)区域自动站、高分辨率遥感、ERA5再分析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对2024年1月9—11日发生的雪崩事件气象成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雪崩强度逐日增强,具有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特点。从气象条件看,前冬降雪量偏多积雪偏厚,雪崩前及期间暖区强降雪导致新增降雪量多,累计积雪深度厚,局地达200 cm;入冬至雪崩期间700 hPa平均风场为≥4级的偏西风,从而形成风吹雪,使积雪在S232线两侧的坡面大量堆积,尤其是50~60 km路段。12月中旬中期至下旬后期和持续性暖区强降雪期间的2次气温快速回升,使得雪层不稳定性逐渐增强,且达极限,引发雪崩。S232线森林覆盖明显少于×852沿线和700 hPa的风有利于积雪在S232沿线坡面堆积是省道S232线雪崩的长度、高度强于禾木×852线的主要原因。当景区新增降雪量达30~50 mm,且新增积雪深度达30~50 cm,易发自然雪崩;当新增积雪接近100 cm时,易发大规模雪崩。关注S232线42~59 km路段风吹雪对雪崩的影响,尤其是53~59 km路段。×852线23 km附近的坡度>45°,与雪崩发生的有利坡度有些差异。

    2025年05期 No.361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 赤峰市雷电活动规律及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分析

    苑俐;魏学;王志春;刘洁;徐立强;

    利用ADTD雷电监测系统观测资料,对赤峰市2014—2023年雷电流幅值及频次的时空分布、累积概率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赤峰市南部地区闪击密度较高,正负闪击雷电流幅值均呈南低北高分布,同时正闪击幅值明显高于负闪击;所有极性闪击多发生6—9月,午后到傍晚时段居多;正、负闪击均在6月雷电流幅值较高,夜间至上午易发生高幅值闪击。2014—2023年赤峰市共监测雷电活动225 661次,其中61.3%为负闪击;正、负闪击平均雷电流幅值分别为52.1 kA和34.4 kA,正闪击出现高幅值电流的概率更大,同时幅值分布范围更广;负闪击和总闪击的雷电流幅值频次呈对数正态分布,正闪击为双峰分布。依据IEEE工作组和GB/T 50064—2014《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两种推荐公式,拟合得到赤峰地区不同极性闪击的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公式,其中IEEE拟合效果最优,与实测曲线高度重合,拟合公式可为本地雷电防护设计和风险区划等工作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No.361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城市化进程中西安市降水的响应特征

    仇娜;张高健;李光;高羽茜;

    以1971—2020年为研究时段,从人口、经济、社会3个一级城市化指标中分别选取了城镇户籍人口比重、人均GDP、不透水面积3个二级指标表征城市化水平,确定西安市城市化发展过程,并分析西安市降水变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响应。结果表明:西安市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快速发展,2000年后进入高速发展。近50 a降水量呈不明显的波动增加趋势,但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48.5%。在近20 a城市化进程背景下,西安城区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降水强度加剧,表现出小—中雨雨量减少、大—暴雨雨量增加的典型特征。

    2025年05期 No.361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 ZQZ-TSF超声波测风仪与ZQZ-TF测风传感器观测对比分析

    于进江;

    选取华山气象站2022年1—12月ZQZ-TSF超声波测风仪与ZQZ-TF测风传感器观测资料,对两种仪器在同一环境下二分钟、十分钟、最大和极大风向风速变化特征,以及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分钟和十分钟月平均风速,ZQZ-TF测风传感器高于ZQZ-TSF超声波测风仪0.3 m/s左右,最大差异出现在12月,为0.7~0.8 m/s。两者的最大和极大风速4月差异较大,最大平均风速相差5.1 m/s,极大平均风速相差9.3 m/s。最大风速所对应的风向仅6月差异较大,极大风速所对应的风向两者基本一致。两种测风仪器最多风向在夏季基本一致,其它季节均相差45°。在风速阈值占比方面,两种测风仪器在观测风速≤5.0 m/s时一致性较好,而在观测风速>5.0 m/s时一致性相对较低。ZQZ-TSF超声波测风仪在雨雪冰冻天气下的防冻解冻效果优于ZQZ-TF测风传感器。

    2025年05期 No.361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 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文件存储优化设计

    贾晨刚;王玮;

    在气象大数据云平台运行阶段,其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出现异常现象:服务器端存储空间使用量与设备管理界面显示数据存在显著偏差,实际可用容量低于预设设计阈值。经开展系统性排查与机理分析,明确该问题的核心诱因在于存储系统数据管理颗粒度粗放,以及资源动态分配机制存在设计缺陷。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实施了存储管理系统升级方案,同步完成设备参数的优化配置。具体措施包括:(1)对数据存储单元进行精细化管控,建立存储块的动态映射机制;(2)构建负载均衡模型,实现数据在存储节点间的最优分布;(3)设计多重容错架构,通过数据同步机制降低单点故障风险。实践验证表明,此次技术优化使平台文件存储服务的可用性、可靠性显著提升,为气象监测预报业务的多源数据整合、实时分析及历史归档提供了规范化的存储支撑,有效保障了业务流程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为后续数据存储方案的优化设计与实践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参考与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No.361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 陕西省2024年气候影响评价

    郝丽;王娜;李茜;

    2024年陕西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接近常年同期。2024年陕西省平均气温13.7℃,较常年同期偏高1.2℃,打破了2013年的13.3℃记录,创造历史新高。四季气温除冬季偏低外,春、夏、秋季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分别偏高1.9、1.0、2.3℃,分别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1高、第2高、第1高。2024年全省平均降水量630.8 mm,接近常年同期。秋季降水量偏少,冬、春、夏季降水量偏多,其中冬季全省平均降水量39.4 mm,为1990年以来最多。2024年全省35℃以上平均高温日数18.7 d,全省共出现13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其中6月11—15日高温过程达到强等级,陕北夏季高温日数创历史最多。2024年春季第一场透雨出现时间为3月23日,为近7 a最早;初夏汛雨偏晚强度偏强,期间暴雨频发;全年共出现8次区域性暴雨过程,7·16暴雨引发多地洪涝灾害,太白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宝鸡、杨凌、宁陕日降雨量突破7月极值,其中1月18—21日寒潮天气为历史同期第3强;出现5次大范围雨雪天气,其中2月19—24日多地出现罕见冻雨,西安出现2001年以来首次冻雨过程;年内出现3次大范围沙尘天气,其中2月18—19日沙尘天气为2000年以来同期第2强。

    2025年05期 No.361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 下载本期数据